知名剪接師Oliver Peters的12個剪輯要點
1. 切緊:切緊並不是說要把每一個畫面都安排得很緊湊,而是要將畫面與畫面之間安排得很協調,該金湊的時候要緊湊,但是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必須要有適當的緩和。而安排是當的切割很重要,一般來說觀眾的注意力很難維持在90分鐘以上,若你的電影超過90分鐘,那適當的紓緩安排是必要的。
2. 臨時配樂:許多人會喜歡用很多配樂來做為電影的主軸,但Oliver Peters認為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配樂只是配樂,不會比上一首完整的音樂,甚至音樂有可能會成為電影的絆腳石,因此他建議音樂必須要用得當,要用音樂去替電影加分,而不是使電影畫面打折。
3. 搜尋式編輯:有時候編輯出來的影片是要試圖讓觀眾去尋找畫面中的人物,例如先去尋找A再去尋找B,他建議不要常常這樣做,因為觀眾的腦袋不見得會動這麼快,觀眾需要由鏡頭帶領他去找出現在主角所在的位置。
4. 要與動作相符:編輯出來的畫面要與演員的動作一致,Walter Murch訂出了六項這樣的標準。
1. The greatest weight is given to whether that cut drives the emotion of the scene or moves the story along.
2. Technical matching is the least important concern.
3. I’m not saying you should throw it out the window, because a mismatch that is too extreme can be very jarring to the audience.
4.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editor friend often tells me, “Matching is for sissies.”
5. The audience will often ignore many minor continuity differences from one shot to the next if they stay totally engrossed in the story.
6. Your job as the editor is to cut in such as way that they do.
5. 移動攝影機的鏡頭:攝影機本身的運動會激起影片的緊張感,但若有太多的動作要接在一起時,作者會傾向將多餘的動作剪掉,以維持畫面的和諧。
6. 不要完全切到相同的角度:雖然在對話的場面難免會切到相同的角度,但是在其它的影像中盡量要避免使用相同的角度,讓畫面處於和諧的狀態。
8. 為了眼神:許多演員都非常會演戲,她們的眼神甚至可以透露出故事的訊息,因此作者彼事她有時甚至會為了那些眼神,將其他多餘的部分消剪掉,來襯托出眼睛中要表達的事情。
9. 拉出演員的表情:在第一項的時候有說到,作者有時會將畫面緩和下來,這時候就會利用演員豐富的表情來做為影像的緩和,將焦點投注在演員的表情上,由演員來說出故事。
10. 塑造故事:電影有部分是照本宣科,也就是按照劇本所寫的來進行拍攝與剪輯,但是有另一部份是要創造出來的,透過鏡頭、透過演員、透過剪輯,而有些剪接師會寫許多的紙卡,標明這個廠景需要什麼樣的感覺,來幫助他後續進行剪輯時可以回憶所需。
11. 電子化的幫助:透過現代化非線性剪輯的幫助,可以將細節透過編輯將其表現得更完美,有時候小錯誤可以靠後置來補救,但修補仍然比不上原來的素材,因此在拍攝時也是相當重要的。
12. 自行選擇:你的工作是要來創造電影,替劇組的成員們完成她們的夢想,並一起創造夢想,你需要跟導演一起導論如何剪輯,甚至常常需要溝通,將你認為比較好的方式讓導演知道,來取得他的意見。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