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Premiere使用教學

Premiere開啟

元件庫檔案的匯入

圖片的匯入

剪接的做法

05靜態字幕

爬行與滾動字幕

字幕的對齊

物件的基本調整參數

物件動畫與轉場動畫

視訊特效

時間軸的進階運用

參考資源

知名剪接師的12個剪輯要點

知名剪接師Oliver Peters12個剪輯要點

1.      切緊:切緊並不是說要把每一個畫面都安排得很緊湊,而是要將畫面與畫面之間安排得很協調,該金湊的時候要緊湊,但是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必須要有適當的緩和。而安排是當的切割很重要,一般來說觀眾的注意力很難維持在90分鐘以上,若你的電影超過90分鐘,那適當的紓緩安排是必要的。

2.      臨時配樂:許多人會喜歡用很多配樂來做為電影的主軸,但Oliver Peters認為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配樂只是配樂,不會比上一首完整的音樂,甚至音樂有可能會成為電影的絆腳石,因此他建議音樂必須要用得當,要用音樂去替電影加分,而不是使電影畫面打折。

3.      搜尋式編輯:有時候編輯出來的影片是要試圖讓觀眾去尋找畫面中的人物,例如先去尋找A再去尋找B,他建議不要常常這樣做,因為觀眾的腦袋不見得會動這麼快,觀眾需要由鏡頭帶領他去找出現在主角所在的位置。

4.      要與動作相符:編輯出來的畫面要與演員的動作一致,Walter Murch訂出了六項這樣的標準。
1.      The greatest weight is given to whether that cut drives the emotion of the scene or moves the story along.
2.      Technical matching is the least important concern.
3.      I’m not saying you should throw it out the window, because a mismatch that is too extreme can be very jarring to the audience.
4.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editor friend often tells me, “Matching is for sissies.”
5.      The audience will often ignore many minor continuity differences from one shot to the next if they stay totally engrossed in the story.
6.      Your job as the editor is to cut in such as way that they do.

5.      移動攝影機的鏡頭:攝影機本身的運動會激起影片的緊張感,但若有太多的動作要接在一起時,作者會傾向將多餘的動作剪掉,以維持畫面的和諧。

6.      不要完全切到相同的角度:雖然在對話的場面難免會切到相同的角度,但是在其它的影像中盡量要避免使用相同的角度,讓畫面處於和諧的狀態。

7.      若要使用B-roll shot,使用三個畫面:B-roll詳情可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B-roll,一個畫面建議以三個影帶來進行剪輯。

8.      為了眼神:許多演員都非常會演戲,她們的眼神甚至可以透露出故事的訊息,因此作者彼事她有時甚至會為了那些眼神,將其他多餘的部分消剪掉,來襯托出眼睛中要表達的事情。
9.      拉出演員的表情:在第一項的時候有說到,作者有時會將畫面緩和下來,這時候就會利用演員豐富的表情來做為影像的緩和,將焦點投注在演員的表情上,由演員來說出故事。

10.  塑造故事:電影有部分是照本宣科,也就是按照劇本所寫的來進行拍攝與剪輯,但是有另一部份是要創造出來的,透過鏡頭、透過演員、透過剪輯,而有些剪接師會寫許多的紙卡,標明這個廠景需要什麼樣的感覺,來幫助他後續進行剪輯時可以回憶所需。

11.  電子化的幫助:透過現代化非線性剪輯的幫助,可以將細節透過編輯將其表現得更完美,有時候小錯誤可以靠後置來補救,但修補仍然比不上原來的素材,因此在拍攝時也是相當重要的。

12.  自行選擇:你的工作是要來創造電影,替劇組的成員們完成她們的夢想,並一起創造夢想,你需要跟導演一起導論如何剪輯,甚至常常需要溝通,將你認為比較好的方式讓導演知道,來取得他的意見。

參考資源:

蒙太奇理論

蒙太奇(Montage)是一種大量使用剪接的電影拍攝手法,在法語中,蒙太奇有「組合」的意思。愛森絲坦認為,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且電影剪接應使用「辯證的」(dialectical)手法。意思就是:兩個衝突的鏡頭產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也就是A鏡頭與B鏡頭的碰撞產生出全新的C鏡頭,而不是AB的融合。愛森絲坦還提到,轉變的過程不應是平穩而順利的,應該是劇烈的衝撞與擺盪,平穩的轉變是一種錯誤。

愛森絲坦提出五種蒙太奇的方法
一、格律蒙太奇(Metric):
這是很基礎的蒙太奇手法,按照時間的長度去做剪接,較不在意影像中發生的事。最主要是為了引發觀眾的情緒反應。
二、節奏蒙太奇(Rhythmic):
在剪接上仍有按照時間的長度,但多使用了視覺組合的鏡頭,不像格律蒙太奇只注重時間的長度而不在乎影像內容,節奏蒙太奇在處理影像部分較格律蒙太奇更為複雜、有意義。也就是說,節奏蒙太奇在處理鏡頭時,會讓第一個鏡頭的移動影響下一個鏡頭的移動,而不只是以物理時間間隔做標準。
三、音調蒙太奇(Tonal):
音調蒙太奇是用在情感方面的鏡頭,不再只注意時間的長度或一些節奏方面的特性。比起前兩種蒙太奇手法,音調蒙太奇是透過相似或不相同的影像來激起觀眾更複雜的情感。例如說:人的死亡能表現出哀傷、悲痛的情感來。
四、聯想蒙太奇(Associational or Overtonal):
聯想蒙太奇是將格律蒙太奇、節奏蒙太奇及音調蒙太奇融合在一起,以讓觀眾感受到更抽象更複雜的影像效果。
五、知性蒙太奇 Intellectual):
知性蒙太奇即將兩個鏡頭或是影像剪接在一起時,會產生出新的意義來。例如:在愛森斯坦的電影「罷工」(Strike)裡就有使用知性蒙太奇。愛森斯坦將罷工工人被攻擊的畫面和被屠宰的牛隻剪接在一起,就產生出新的意象,即工人的遭遇與畜生是相同的。像這樣的意象並沒有單獨出現在某一個鏡頭中,而是在兩個鏡頭並列後產生出的意義。

資料來源:
Battleship potemkin

電影剪輯的常用技巧和手法

在電影鏡頭的轉換中常用不同的光學技巧和手法,以達到剪輯影片的目的。下面列出十項電影剪輯的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就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跟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反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跟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繫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光學技巧
1.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2.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畫面上顯得顆粒很粗。
3.     倒向印片:把所攝的正常鏡頭按照與動作相反的順序印片。
4.     分割畫面:利用遮片把一個畫面分割成兩個、三個或更多的畫面。
5.     加遮片:當一個演員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出現在同一畫面上時,遮片先加在一側,先曝光另一側,然後再調換遮片和曝光。

視訊剪輯技術介紹

視訊剪輯大致可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線性剪輯,另一種是非線性剪輯。

線性剪輯(Linear editing)
是傳統的影像剪輯方法,透過剪接機來進行剪輯,將所拍攝的母帶跟成品帶同步撥放錄影,在傳統的影帶上有三種軌道,分別是影像軌(Video Track)、音軌(Audio Track)跟控制軌(Control Track)。影像軌顧名思義就是紀錄影像的,音軌就是紀錄聲音的,而控制軌就是用來記錄時間(Time code)的軌道,因為有控制軌的存在,剪接基本上可以分為組合(assemble)跟插入(insert)兩個部分。



組合剪輯就是直接將三個軌道一起切割跟組合,就像把不同口味的蛋糕各拿1/8然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蛋糕;而插入剪輯就不一樣,把影像檔跟音檔分割,也就是一段影像可以搭配上不同的聲音,讓影像跟聲音可以有所變化。例如可以拿巧克力蛋糕配上草莓的內餡,再搭配芋頭的鮮奶油等。

非線性剪輯(Non-linear)
使用非線性剪輯通常都是編輯非即時的節目,因此像一般新聞節目就只會採用上述的線性剪輯的方式;而先編輯好在撥出,大部分就可以使用非線性剪輯系統,因為非線性系統大多是在電腦上完成,可以加入許多轉場以及特效,能夠讓畫面豐富度大大提升。電影基本上是屬於非同步性的作品,因此在現代全部都是以非線性剪輯的技術完成,比較有名的的剪接軟體包含Adobe PremiereApple iMovie,陽春一點的話Windows上的Movie Maker也很好用。

資料來源
高雄高工數位教材中心

剪輯介紹

剪輯是電影製作的過程之一,需要有專人來進行此項工作。在影片完成拍攝之後,要依照劇情的發展以及結構來利用剪輯技術完成影片,將各個竟頭的畫面和聲音經過選擇、整理以及修剪,依照蒙太奇理論和最能豐富畫面效果的順序接合起來,成為一部結構完整、內容連貫,而且意涵明確具有感染力的影片。

剪輯是電影中將影片以及聲音等素材,經過分解再重組的動作。當所有素材都拍攝完成之後,透過剪輯進行整理,大致擷取出劇組所需要的影像部分,這個第一步驟稱之為「粗剪」,此時並不需要對影像特別加工,只是先挑所出所需要的片段;其次才將所選出的材料依照節目的概念來銜接內容,此時會透過加工技術調整素材,例如加入轉場、標題、配音等。

台灣剪輯師陳勝昌曾說過,「剪輯就像作菜,導演和攝影師負責採買,食材決定了這道菜的色。而剪輯師就是廚師,作法、調味、出菜時間等,決定了這道菜的香與味。」剪輯可以說是完成電影的最後一道防線,素材呈現的勝敗就在這裡,好的素材經過優秀的剪輯,就能夠表現出素材的特色;而不好的素材經過剪輯,也能夠透過剪輯的結構以及特殊效果加強影片的豐富度。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剪輯協會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攝影構圖

影像的構圖是決定一個作品好壞的關鍵,關於構圖說法很多種,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影像當中各個主體跟客體的平衡性,可以透過物體之間的位置、景深取捨、顏色、對比等來取得平衡,而在物體的位置上大致可分為四種構圖。

1. 井字構圖
畫面中四條線相互交叉之結果如同一個「井」字,因此稱為「井字構圖」,也稱為「黃金構圖」,紅色橫線及直線為「井字線」,橫線與直線之交叉點為「井字點」,井字點通常是安排主體的地方。因目前還有所謂的「新黃金構圖」,就是四個井字點的位置稍微往外移了一些,所以構圖時不必完全符合此一位置。


2. 三分構圖
三分構圖有上、中、下三分法及左、中、右三分法,兩者交疊形成井字構圖。例如可以天空約佔三分之二,地面約佔三分之一;或者天空佔三分之一,地面佔三分之二。


3. 線條構圖
風景攝影中會有一些自然的線條如山之陵線,河流,海岸線…等,也有人為之線條如馬路,吊橋,圍牆…等,兩者之造型有如斜線,有如曲線、S形…等,這些線條在畫面的經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線條的構圖只要記住三個點,即是「起點」、「終點」與「轉折點」。


4. 對角構圖
此構圖方式就是在主題的對角方向安排賓體、配景。


資料來源:
澎湖影像攝影教室

運鏡取景

1. 固定鏡頭(Cut)
攝影機固定不動所攝取的固定畫面,攝影鏡頭畫面的基本元素,也是組成一般作品、節目的主要畫面(基本單位)。
2. 搖攝(pan / tilt)
水平搖攝:固定一中心位置,由攝影機對場景作水平方向(左→右;右→左)的橫搖拍攝。
垂直搖攝:固定一中心位置,由攝影機對場景作垂直方向(上→下;下→上)的直搖拍攝。(如下)


3. 變焦鏡頭(Zoom)
變焦畫面,但焦是焦距,不是焦點(focus)的變化,zoom in指的是從較廣角全景的畫面變焦到較長焦遠調鏡頭的畫面(如下),反之為zoom out



4. 推軌鏡頭、滑鏡 (Track, tracking shot)
Truck的原意是軌道,即指攝影機架設在軌道上運動而拍攝的方式,同樣舉一個簡單例子,在行進的火車上朝左右側車窗所看到的畫面就是truck畫面。




5. 推車鏡頭、走鏡 (Dolly , dolly shot
Dolly的原意是推車,即為攝影機架設在推車上運動而拍攝的方式所引申出來的,說得較簡單些,當我們開車時眼中看到車前方及後視鏡看到的影像,就是dolly




6. 弧線運鏡(Arc
曲線運動攝影畫面,攝影機以曲線運動的方式拍攝,這種方式在學理上和truck一樣是平行運動,只是arc是繞著被攝物所作之曲線(或圓周)運動以直昇機對地上景物繞圓弧所看到之畫面即為arc


7. 機械手臂(Crane)
一般是用在大型演唱會或舞台或新聞專題的攝影機運鏡角度,劇情片裏反而用到的機會比較多。此種裝備有大有小,基本上是利用槓桿原理來操作的。



拍攝鏡頭景別

鏡頭景別通常是指被攝主體和畫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結構中所呈現出的大小和範圍,不同的景別可以引起觀眾不同的心理反應。


1. 大遠景
大遠景的構圖一般不用前景,而注重通過深遠的景物和開闊的視野將觀眾的視線引向遠方,構圖中人物的身形通常很小,甚至只有一個黑點,主要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常用於歷史片、戰爭片等。



2. 遠景
遠景中的人物可能不如大遠景中那麼小,但與大遠景相同的是,由於影像中外在環境線索多,所以在拍攝時必須要拍攝較長的時間,讓觀眾能夠獲取外在訊息,感受環境所帶來的震懾,通常遠景這個詞並不是很精確,因為遠景沒有固定的距離。


3. 全景
全景一般表現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體場景全貌的畫面。全景畫面能夠完整地表現人物的形體動作,可以通過對人物形體動作的表現來反映人物內心情感和心理狀態,可以通過特定環境和特定場景表現特定人物,環境對人物有說明、解釋、烘托、陪襯的作用,其用意是在表達拍攝目標或人物所處的大環境。


圖片來源:http://www.sznews.com


4. 中景
中景在電影中時常運用,透過中景可以延續遠景與前景,並且多注重說明以及人物的對話,從人物來講,中景是成年人膝蓋以上部分或場景局部的畫面,能使觀眾看清人物半身的形體動作,以及人物情緒的交流,通常中景是屬於平鋪直敘的鏡頭,對話面的衝擊性較小。




5. 特寫
特寫表現在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或物體局部的畫面,它的內容更加集中到主體,畫面包含的環境範圍極其有限,主體所處的環境空間幾乎被排除出畫面以外。 特寫主要是表現人物面部神態和情緒、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別,用它可以充分表現人物或物體富有意義的局部,特別會放大某些部分,以彰顯其重要性。




6. 大特寫
大特寫是特寫的加強版,例如透過拍攝主體的眼珠,來接續下面的故事,常被應用在蒙太奇的手法上。


圖片來源:http://www.eye021.com


參考資源
豐潤趣文化交流論壇
電影入門
數位奇蹟科技數位學園專區

白平衡 (色溫)

在開始進行影片拍攝前,調整白平衡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因為白平衡的調整,可以讓整個影像看起來顏色是一致的,甚至我們可以透過調整白平衡,來給予影像不一樣的情境。

要調整白平衡的原因通常是色溫的影響,色溫這專有名詞是由英文 "Color temperature"直接翻譯過來的,事實上顏色與溫度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但是色溫是影響色彩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代表物體被光線照射後所反射之光的色彩組合,例如在夕陽下照出來的影像偏黃、在陰天下照出來的影像偏藍。





上面的圖片是色溫表,可以發現2000K度是偏橘、13000K度是偏藍,但溫度跟顏色沒有絕對關係,但從天氣上我們可以略知一二,例如:
顏色凱氏溫度對應光源
深藍11000°K藍天
淡藍5000~8000°K陰天
淡綠6000~7000°K日光燈
白色5400°K平均中午日光
淡黃4500°K日出後日落前1hr
黃色3400°K攝影棚燈
深黃3200°K鎢絲燈
橘黃3000°K黃昏
黃紅1900°K燭光


若身邊有一般數位相機可以直接從相機裡面找到白平衡,當中若有陰天的選項,就是幫助你不會讓你像看起來這麼藍。攝影機中也有類似的功能,但通常需要另外一些輔助道具來幫助調整白平衡。


1. 減光鏡(Neutral Density Filter, ND)
減光鏡其實就是所謂的"灰鏡",主要用來減少光線的進入,讓攝影師可以利用比正常慢的快門拍攝,於清晨、傍晚或反差強的環境。有些減光鏡會以漸變的形式來製适,因而稱之為"灰度漸變鏡",其好處是能令相片顯得自然,避免接合位兀突的情況發生。


2. 偏光鏡(Polarizing Filter, PL)
偏光鏡構造為兩片加了特殊性材質鏡片,藉著旋轉調整角度來消除大自然中的雜光而使得拍攝主題呈現更真實顏色飽合的畫面,使用方法需旋轉鏡片,這時畫面的光線會有所變化,在攝影領域偏光鏡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因為偏光鏡有減光的作用,所以也能用作減光鏡,購買偏光鏡需注意是否太厚,太厚的偏光鏡常常會造成廣角端四周產生暗角。


3. UV濾鏡(Ultra-Violet Filter- UV)

UV濾鏡也是一種透明的濾光鏡跟保護鏡不同的是它具有抗紫外線的功能,可減輕因紫外線產生的泛藍現象。


參考資源:
Wikipedia
台灣電影筆記
Ironman's blog